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文字实录
日期: 2017年06月28日 17:1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科技部衷心感谢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们召开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发布会,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进步奖的初评结果,希望通过大家的报道让全社会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工作有更深入的认知,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科学性、严谨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更加理解、支持国家科技奖励工作。
  今天参加初评结果公示发布会的专家和领导有: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院士
  北京同仁医院原院长韩德民院士
  科学技术奖励监督委员会委员、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贺振福副组长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邹大挺主任
  我是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苏靖。今天我们邀请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中央新闻媒体,让我们对大家的到会表示衷心感谢!
  首先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同志介绍今年国家科技奖励初评工作的有关情况。
  
  邹大挺: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前不久我们见过一次,解读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内容,今天我们又见面了。
  首先欢迎大家参加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的公示发布会。国家科技奖励工作长期以来得到了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初评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初评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项目(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都是通用项目),今天起将向全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现在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今年的初评情况。
  一、2017年初评工作情况。
  经形式审查,今年共受理有关单位、专家推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1021个项目和24位专家候选人(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7人,自然科学奖项目205项,技术发明奖项目245项(通用类项目197项、专用项目48项),科技进步奖项目571项(通用项目460项、专用项目111项),国际合作奖16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受理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从3月10日起在科技部和奖励办网站进行了40天的公示。
  今年通用项目网络评审于4月19日至26日在部队某基地进行,共分109个网评组,参评专家1677人。通用项目会议初评于6月9日至23日在北京进行,上周五全部结束,共分了59个学科专业评审组,参加答辩的项目、候选人和国际组织共528个,评审专家1209人,最终初评通过241个项目(人选、组织)。专用项目因为保密不进行网评,会议初评于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完成,共分13个评审组,初评通过58项。
  根据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重点改革任务,今年评审工作的重点举措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拓宽专家和学术组织推荐渠道。
  2016年拓宽了自然科学奖专家推荐的渠道,得到了科技界的热烈响应。在此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拓宽了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专家推荐的渠道,也就是说2017年是自然奖和发明奖都拓宽了专家推荐渠道。规则是:三名院士可以共同推荐1项技术发明奖项目;一名院士可以推荐1项1人独立完成人或第一完成人40岁(含)以下的技术发明奖项目。今年专家推荐国家奖153项,较去年增长82.1%,其中自然奖84项,发明奖通用项目64项。专家推荐数量分别占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推荐总数的40.2%和30.3%,成为了重要的推荐渠道。今年有39个专家推荐项目通过了初评,比例还是不错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通过中国科协以及社会力量设奖单位进行推荐,2017年动态遴选了24个学术团体作为今年的推荐单位。推荐渠道的放宽,为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为实行提名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试行定额评审制度 。
  近五年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总数基本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总数都已控制在300项以下。根据近五年各奖种奖励数量统计和“提高质量、减少数量”的改革方向,2017年三大奖奖励总数仍将控制在不超过300项。这次改革方案提出三大奖不超过300项这个目标,实际上我们已经做到了。未来还将在各奖种及其各领域授奖数量的指标确定上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奖励结构。实行定标定额评审制度,评审专家严格遵照奖励标准评审,分别对一等奖、二等奖独立投票表决,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自然奖和发明奖专家推荐多少我们控制不住,今年自然奖和发明奖的评审指标数实际上已经试行定额了。今年进步奖的评审指标依然是跟推荐数挂钩确定的,我们没有说今年已严格执行定额评审,但明年三个奖种都会这么做。自然奖、发明奖的定额评审可以说是进一步落实改革方案做的前期试点。
  (三)以论文质量为导向,重视产权保护。
  针对目前科技界存在的“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盲目崇拜影响因子、刻意攀高引用数等现象,为了发挥科技奖励导向作用,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从原规定的 “不超过20篇”下降到“不超过8篇”,力求营造求实创新、“重质量、轻数量”的风尚。同时增加对代表性论文(专著)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出具的知情同意证明的公示,倡导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接受社会监督。
  (四)限制完成人频繁报奖现象,加强合规性审查。
  我们对推荐上来的项目都要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是合规性的审查,看一看,有些规定是不是符合,有些条件是不是具备。为了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沉淀积累和实践检验,2015年曾出台规定,获奖项目的前三完成人,如果再次以前三完成人身份报奖,须隔两年。规定执行两年来,受到科技界的普遍认同。2017年做了一些改进,将这项规定扩大至全部完成人,比如这个项目有10个人参与了研究,今年开始10个完成人全部受到限制,也就是说2015年、2016年自然、发明、进步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人,2015年的隔两年后在2018年才可以推荐,2016年的在2019年才可以推荐。
  此外,针对军民两用的项目,有的报到非保密口,有的报到保密口,对保密或非保密的项目我们评审的时候做法上有些不一样,给有的人造成了钻空子的机会,有时在通用口、有时在专项口评审而导致评审公信力受质疑,因此,今年进一步加强了对专用项目的保密审查,规定对于可以在通用口评审的项目,一律转到了通用项目评审组。今年有1项医疗救治类项目,原来报的是专项组评,经严格审查和专家咨询,从专项口转组到通用口评审。
  (五)在纪律建设上下功夫,维护奖励评审公平公正。
  在评审活动中,所有节点遵循“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按章办事”的原则,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最大程度杜绝人为操作的可能性。除了坚持评审驻地实行半封闭管理、相关人员手机集中封存、计算机操作记录留痕、评审全过程录音录像存档等常规措施外,进一步在纪律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强化监督检查。评审期间,除监督委员会秘书现场履行监督职责外,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领导出席评审会,全程监督评审活动。今年,驻科技部部纪检组王宾宜组长带领有关领导同志亲临评审会检查指导工作,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连续两年都到会视察,给予了较高评价。二是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国际期刊集中撤稿事件,根据科技部的要求,我办高度重视,查清了撤稿论文及作者参评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对历年获奖的项目我们都查了,对2017年正在评审的项目我们也查了,总的很好,所有撤稿的论文没有参与评奖,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没有文章跟奖励有关,我们都查的很清楚,为下一步根据部里统一的规定进行处理打好了基础。
  (六)不断增强评审的公开透明度。
  今年连续第三年举办公众旁听活动,评审会之前通过科技部和奖励办网站向全社会发布公告接受报名,北京地区共有137人申请旁听,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有120人,主要来自大学、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我们从中随机抽取了20人作为旁听代表,于6月15日和16日分别举办了公众旁听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旁听活动拉近了国家科技奖励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旁听代表切身感受到评审程序的严谨周密并留下了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的做法是,旁听人员来了以后我们先给他们介绍当年奖励评审的情况,然后请他们到现场旁听和看,看完以后又回到会议室,我们听取他们的意见,你觉得我们评审工作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你们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我们一一作答,效果很好。
  二、今年异议处理情况。
  受理公示40天,对公示出来的项目有异议怎么样处理?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异议处理办法》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异议处理操作规程》,不断完善和规范各类异议的处理程序,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今年受理公示期间,我办按规定共受理通用项目异议26件,涉及21个项目(自然奖项5、发明奖项4、进步奖项12),比去年同期减少5项,2016年是26项有异议,另外大量的都是实名的,以前都是匿名的或者是冒名的比较多,这几年处理异议很规范,一半以上都是实名的。
  会评前,我办严格按程序对异议项目进行了调查处理。除2个项目撤回推荐、1个项目申请延期处理外,其余项目的异议调查按时完成,相关的处理材料全部按规定录入评审系统,提交初评评审组审议。经初评会议审议投票,其中6个异议项目通过了初评。我这里强调一下,有异议的项目是不是一定受影响呢?不一定,如果异议不成立照样可以评审通过,比如今年21个项目中有6个通过了评审,异议不成立不影响评审结果。
  三、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一)公示初评结果。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今天举行初评结果发布会,介绍初评情况,公示初评结果,同时公布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评审组的全部会评专家名单,有关信息将在科技部网站、奖励办网站发布,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
  (二)组织项目考察、经济效益真实性抽查和行业咨询。7月份我们将组织专家对初评通过的高等级项目和部分异议项目进行现场考察,高等级项目指的是特等奖项目以及一等奖项目;同时继续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科技背景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部分项目进行经济效益真实性抽查;继续坚持行业咨询全覆盖,自然奖没有经济效益的问题,发明奖和进步奖通过初评的所有项目先进性、代表性、影响力等情况征询行业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意见,行业组织包括行业学会和协会。以上结果都将提交评审委员会审议,由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对项目做出全面的评判。
  (三)开展最高科技奖学术咨询和自然科学奖海外函审工作。最高科学技术奖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今年继续就通过初评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书面征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意见。继续坚持自然科学奖项目海外专家函审制度,吸收国际同行的意见作为后续评审的重要参考。自然奖初评通过后我们把这些项目送给海外专家评议,由他们提出咨询意见,意见反馈回来作为评审委员会评审的参考资料。
  科技奖励的改革创新,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以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奖励工作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邹主任。
  下面有请梅宏院士公布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结果。
  
  梅宏: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受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委托,发布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结果。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今年各有关方面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共209项,通过奖励办形式审查受理205项,3月10日向全社会进行了受理公示,4月下旬进行了网络评审,6月对通过网评的项目分别按10个学科评审组进行了会议答辩评审,共有202位专家参加了会评,经严格的评审程序和评审专家记名限额投票表决,聚集诱导发光等3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散射与反散射问题的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等37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初评通过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示,发布完毕。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梅宏院士。
  下面有请申长雨院士公布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结果。
  
  申长雨: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受国家科学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的委托,发布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的结果。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今年各有关方面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共261项,通过奖励办形式审查受理245项,其中通用项目197项,专用项目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月10日向全社会进行了受理公示,4月下旬进行了网络评审,6月对通过网评的项目分别按13个专业评审组进行了会议答辩评审,有266位专家参加了会评,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和评审专家记名限额投票表决,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等两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水稻技术与机具等54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了受理公示,4至5月按专业评审组分别进行了会议答辩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和评审专家记名限额投票表决,两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7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初评通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发布完毕。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申长雨院士。
  下面有请韩德民院士公布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结果。
  
  韩德民: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的委托,发布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的结果。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今年各有关方面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共601项,通过奖励办形式审查受理了571项,其中通用项目460项,专用项目11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3月10日向全社会进行了公开的受理公示,4月下旬进行了网络评审,6月通过网络评审项目分别按34个专业评审组进行了会议答辩评审,有700位专家参加了会评。经严厉的评审程序和评审专家记名限额的投票表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等5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科学进步奖的特等奖,南海高温高压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等6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野生稻种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等119个项目初评通过为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等3个团队为国家科学进步奖的创新团队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进行了受理公示,4至5月按照专业评审组分别进行了会议答辩评审,经严格的评审程序和评审专家记名限额投票表决,3个项目初评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八个项目初评通过了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8个项目初评通过了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初评通过的国家科学进步奖通用项目在科技部网站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的网站已经公布,专用项目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示,发布完毕。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韩德民院士。
  通过刚才邹主任和三位评审专家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国家科技奖的初评工作有了总体上的了解,初评结果即日起还将在科技部和奖励办的网站上进行公布。现在大家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奖励杂志:第一,今年是改革过渡的一年,改革措施中关于一等奖没有评上不可以评二等奖,2017年评审工作中这一点有没有落实?第二,特等奖今年有5个,对特等奖数量有没有限制,比如说不能超过几个,特等奖没有评审上会不会被评为一等奖?
  邹大挺:第一,对一等奖、二等奖独立投票表决,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是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已经明确的,今年新的方案还没有实施,所以今年就没有这么做,依然沿用了以前的做法,推荐了一等奖没有评上,但够二等奖的标准就可以评二等奖。
  第二,三大奖都允许产生特等奖,但目前自然奖和发明奖的特等奖不太容易评出来。一般都在韩院士公布的进步奖当中产生。今年很有意思,初评通过8个特等奖,其中专项口3个,通用口5个。根据《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当年特等奖数量最多不能超过3个,也就是说这8个还要竞争,最终不会超过3个,咱们拭目以待。
  另外没有评上特等奖的一般来说授予一等奖,国家奖严格说只有两个等级,一等奖和二等奖,有关文件规定一等奖当中特别优秀的可以授予特等奖,这是个称号,一旦滑下来一般授予一等奖。评审过程当中也是这样处理的:投票结果必须先评上一等奖,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再讨论,如果这个一等奖项目特别突出,可以争取一下给特等奖的称号,再经过评委投一次票。
  
  新华社:中国科技这几年的成就可以说用井喷来形容,今年又有一些令人瞩目的奖项要颁布,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在哪些方面和世界相比我们成就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哪些领域表现的特别突出,特别是在领先性上,在这次科技奖励初评的成果上哪些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
  邹大挺:第一,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很快,成果也是喷涌而出,可以说现在处于一个大量好成果涌现的时期。这几年国家奖评审通过的项目质量也越来越高,就是因为整个基础是好的。第二,评出来的成果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三种情况都存在,这是符合我国科技工作的实际。比如说今年有一个80万伏的直流输电,世界上没有,几年前100万伏的交流输电也是世界第一的,我们在电力的输送上的技术和装备是世界领先的。再比如说铁路、桥梁建设等方面,这应该是领跑的,当然也有不少领域我们现在还处于跟跑,我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
  但总体来说,我们今天是公布初评结果,不是最终的授奖名单。今年的授奖项目的水平还有待于评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的评审和认定,具体情况我们等最终的授奖结果出来后再看。
  
  中国科学报:今年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动态遴选了24个学术团体作为今年的推荐单位,中国学术团体有很多,具体数字我说不出来,但肯定很多,我不知道遴选这24个学术团体来推荐项目的话,遴选的标准是什么?
  邹大挺: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提名资格,具备什么样资格的专家可以提名,具备什么资格的机构或者学术组织可以提名,这是一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很明晰很具体的条件。当前的做法是,中国科协底下面有非常多的学会,我们就把这个任务交给科协,请他们在全国学会当中选出影响力比较大的、工作比较规范的10个或者20个来参加国家奖的推荐,这也是一种实践探索,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共性的东西,可以作为今后提名资格的条件,我们研究和规范。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会议结束)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